附中雁塔校区
今天是 :

德育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管理 > 正文

雁塔春秋

日期:2013-04-18 点击数:  来源:<a href='/ShowCopyFrom.asp?Cha   作者:校办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这是出自唐代诗人岑参对大雁塔的评价。

公元625年,唐高宗为了供藏经而修建大雁塔,在千年以后,它,成为了古城西安的“明信片”,民间更是传诵“不到大雁塔,不算来西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座塔,可以享有此等盛誉?

大雁塔,是由塔基,塔身,塔刹所组成高64.517的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

塔身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櫞,飞橼等仿木结构;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凿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由于这里,是专为西游而归的玄奘藏置经经书的地方,所以也让慈恩寺成为了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其中珍宝,自然是数也数不尽,但它们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样一个大宝藏,为何会在这里,沉睡了千年而从未被撼动呢?在这岁月的长河中,它又经历了些什么,它的身上,又有哪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法门寺的宝塔下,人们发现了收藏经书与佛珠的地宫,那么,玄奘自西域取经归来后的珍宝也有可能在塔下的地宫之中。经有关部门的探测,他的确是有空洞的存在。

公元704年,大雁塔建成,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的后唐时期,降至7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依旧耸立。

公元1640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完整的砌上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加宽大,即现今所见的大雁塔。

大雁塔与辛亥革命,也有着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08年秋,同盟会与会党及同情,支持革命的社会人士形成反清联盟初期,各派力量对革命纲领的协商和取得共识——“主张土地国有”。

1910年七月,井勿幕和一些同盟会会员跟新军及哥老会的人,所谓“三十六兄弟”仿哥老会在大雁塔下歃血为盟,形成了西安地区的反清联盟。

1910年秋,三原的“勤公社”和西安的负责人以及刀客们(渭北民军的主要力量)在大雁塔秘密召开一次大会,拟定腊月初八乘西安清廷各官员出城之日,举行武装起义。最终,计划夭折。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在这战火不断,繁花似锦的长安城里,像一个巨人一般,无畏炮火,看尽盛世繁华。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大唐由盛到衰,它见证了外国列强的铁骑硝烟,它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片污泥之中的倔强成长,它见证了华夏子孙的无畏,不屈和坚定。

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圣光普照,俯瞰山河,古刹传音,寥阔烟云……没有什么词可以形容它了,它所经历的春夏秋冬,经历的暴雨狂风,经历的炮火打击,都深深地刻在它的身上。它,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每一代炎黄子孙的骄傲!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