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示例
【摘要】王勃,初唐四杰之首,俊朗千古;《滕王阁序》,千古鸿文,意蕴深长。再三品味,惊叹王勃:怀才不遇而情操不移,有志难伸而壮志弥坚。既愤且奋,堪为人杰!《滕王阁序》,字里行间流淌着震铄古今的少年气象、英雄气魄和贵族气质,华美的文字闪耀着为立身行事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阳刚果敢的血性,冷静节制的理性,意味隽永的诗性,适时变通的灵性。
阅读经典,养三气(少年气象、英雄气魄和贵族气质),育四性(血性和灵性,理性与诗性),成五有(心有理想、肩有担当、腹有诗书、胸有伟业和术有专攻),涵咏经典美文,拉起时代青年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引擎。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诗圣杜甫确实具有先见之明,他不顾世俗的轻薄哂笑,对“初唐四杰”不吝赞美之词。千年已逝,初唐四杰依旧光彩照人。初唐四杰,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其名作《滕王阁序》,辞采华美,语意酣畅;句式工整,意蕴典雅。初次阅读,就禁不住沉醉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再三品味,回想王勃的人生经历,更觉其旨趣深远,不仅对其人生际遇之愤而鸣不平,更对其“既愤且奋”的人生态度而钦佩敬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文章,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即作《指瑕》十卷以纠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才高而被逐,自然“愤”从中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牢骚太盛,只是愤青;书愤仅为常情,振奋方是高格。“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困境而情操不移,人在逆境而壮志弥坚。此语既出,精警千古。“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运途多舛而志不衰,处境困顿而怀未来。大好年华,奋发有为。俊杰之士,抖落常情牵绊,提振时代精神。既愤且奋,堪为人杰!
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如意者则十之一二。那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就不足为奇。登高望远,常常伤怀。众多的诗人常常把内心的愁苦在登高之时抒发出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转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常生愁,崔颢登上《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楼常抒愤,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旦登高,愁苦倾泻而出,愁思难收。一愁到底,愤懑不已。没有节制,没有拐点。
而王勃的诗作,却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中为之一振,同样是抒写离别,常人笔下,总是儿女情长,泪眼婆娑。要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者不舍,被送者难分,而友人总要踏上征程。要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意缱绻,缠绵悱恻,离别总要发生,以至送别的结果是两泪汪汪、“两败俱伤”。而我们阅读王勃的送别诗,一洗尘泥,即吟诵出高格之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者心胸宽广,劝勉对方;被送者放眼未来,前途光亮。反复吟咏,旷达洒脱,一扫离别时送者的牵挂羁绊和被送者对前途的凄迷,离别不可避免,那就劝勉友人,鼓励对方。理想在远方,让友人轻装上阵,踏上征程,从而表达出一种阔达乐观的胸襟和超脱豁达的情怀,给人以阳光之感、进取之意和高格之调。这种精神气质,超越常情,自成高格,堪为人杰禀性,也成为初唐时期亮丽的风景;大唐伊始,就气宇不凡,俊朗洒脱;大唐开端,即精神饱满,英气勃勃。这种思想境界,成为大唐走向盛世的精神光照,清新而俊逸,鲜亮而耀眼。
少年俊杰,雄踞初唐,令人回望;千古名文,越是品味,越有品位。吟诵《滕王阁序》,直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同凡响的气息:“开朗达观、自信阳光”的少年气象,“积极进取、坚韧执著”的英雄气魄,“富有担当、自成高格”的贵族气质。
《滕王阁序》中体现出的不同凡响的“三气”,即为当代青年立身行事必须具备的“四性”,成为自我奋发、砥砺奋进的基石。
品味《滕王阁序》,振奋心灵的是它阳刚果敢的血性。王勃吟咏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既有孔子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阳光乐观的心态,也有北宋政治家荐文学家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的岁老志坚的气概。还有孙中山先生“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人生本来苦难就多,再多一次又如何?保持血性,果敢奋进,勇往直前。
品味《滕王阁序》,弥足珍贵的是它冷静节制的理性。世间事总难遂人愿。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诗文的字里行间,羁旅之愁,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壮志未酬,一旦抒发,大都倾泻而出,鲍照的《拟行路难》,自始至终,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内心不平起笔,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痛苦纠结而收尾,从始至终,悲怆难抑。更有率性而为者,诗仙李白一吐在长安分愤懑之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起来一时很解恨,可于事无补,然而到了金陵,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还是禁不住表达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隐忧。而王勃却显得冷静许多,尽管抒写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心中不快,牢骚太盛防肠断,诗人王勃,虽有愤懑之气,但很有节制!他,绝不只做同命相怜的应和者,他正视现实,看好未来,于是笔锋一转,由“愤”而“奋”,即刻抒写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情感很丰沛,表达很理性。
品味《滕王阁序》,悦目润心的是它意味隽永的诗性。阅读《滕王阁序》,首先被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佳境所吸引: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秋霞绚烂,诗意流淌。登楼眺望,美景尽收眼底:一是色彩变化之美,诗人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紫电清霜”、“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轴”,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佳句。二是远近变化之美, 诗人登楼远望,视野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写山峦、平原、河流和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立体化的审美观,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与景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三是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四是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纵览全文,只觉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品读之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阅读品味,诗情画意,韵味盎然。
品味《滕王阁序》,豁然开朗的是它适时变通的灵性。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誉为神童。然而和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所以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慨叹。这种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心绪在古典诗文里比比皆是,可王勃绝不止于这样的“泄愤”!也绝不做时代的“愤青”!于是写到“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努力做一个洞察事务动向的君子,做一个通晓人生的通达之人。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变通,自我转机,把控拐点,自我解脱,透露出对人生活脱通达的灵性。
既愤且奋,振奋出激荡当时、震铄古今的少年气象、英雄气魄和贵族气质;既愤且奋,激发出穿越时空、撼天动地的血性与理性;既愤且奋,也涤荡出悦耳悦目、悦心悅魂的诗性和灵性。阅读这不朽华章,汲取营养,不断培养“三气”,培育“四性”,锻造“五有”之当代青年:心有理想、肩有担当、腹有诗书、胸有伟业和术有专攻。俊杰立于心,美文藏在胸;精神气质,涵养身心;人文品质,千年回响。王勃,这位初唐俊杰,早已给当代青年树立起为人处世的高标,为现代青年建立起立身行事的规范,为时代青年拉起了奋勇向前、勇作志者亦为智者的引擎。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阅读经典美文,涵养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血性与灵性共生,诗性与灵性相融。伟哉,《滕王阁序》,千古鸿文!俊哉,王勃,堪为人杰!
岁在丁酉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