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切实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在教学中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及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4月27日下午,交大二附中主办了大学区校本教研互助交流暨名师工作坊联动课例研究活动。理化生组承办了本次课例研究活动。活动分为课堂教学观摩和课例研讨两个阶段开展。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由理化生组马青梅老师主讲。在《酚》的课堂教学中,马老师首先提供了3月23日发生在山东省德州市的一起苯酚罐装车侧翻泄露事件,并根据新闻内容提出四个锚式问题:稀释降毒用的雾状水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消防人员为什么用沙土和白灰掩埋泄漏物?环保人员用什么方法检测泄漏物浓度?这些苯酚可能的用途有哪些?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指导探究三个梯次的探究活动,分别对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的弱酸性及取代反应进行了批次探究。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苯酚的化学性质,并回答分别表现苯酚的哪些性质。师生共同总结了苯酚的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思想及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加一大于二的事实。在反馈练习中反映出学生掌握程度良好。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马老师展示了吗啡的结构,并指导学生阅读“虎门销烟”的历史资料,学生交流研讨三个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科技进步对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对于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课后交流研讨中,马青梅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明和教学反思。马老师指出,本节课指导思想是:课程设计中做到学科知识问题化、教学内容情境化、创设情境生活化。教学设计符合支架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锚式问题,即从情境素材中抽离出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兴趣的问题,同时问题也是本节课整体探究的方向和引导。接着的链式问题是教学的路线图,并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设置梯次探究。梯次探究的形式根据学科知识重难点及学生认知水平特点分别设置为:自主探究、指导探究、合作探究。在相应的探究环节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发展。之后的迁移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应用,也是“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学科思想的体现。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选取了本节课知识的外延性知识,并让情感教育在此得到升华。
之后,王琪副校长做了主题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的评论。她首先肯定了马老师在整节课中教学态度沉稳,设计教学能看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应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微课恰到好处的体现,能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注重课堂生成问题,对课堂教学管理到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她指出,本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教学中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和分析,辨识苯酚在不同条件下的存在形态;能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用语正确表述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能根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可能的性质;能从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性质应用的关系来分析苯酚性质、合理利用苯酚。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引导学生通过与乙醇与钠的反应、苯与溴的反应对比分析苯酚的弱酸性及取代反应,动态地认识和分析苯酚的性质,即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苯酚的性质提出可能的假设,并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建立模型、实验事实加以证实。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马老师的这节课能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确定探究目的和方案后,知道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客观的收集、记录现象,学生在加共处理现象及数据时,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能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同于预设的实验现象恰巧是教学最好的生长点。素养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本节课的情境线设置选取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社会、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检测苯酚方法的选择,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绿色化学理念。拓展延伸环节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的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观摩及评委老师宋红卫、刘月玲、马冬梅、姜佩璇都肯定了马青梅老师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并给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最后,孙鹏伟校长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发言。首先,孙校长对大学区和兄弟工作坊成员来校观摩交流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来宾介绍了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做法和收获。接着,孙校长肯定本节课是一次成功的课例研究课。他指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马老师对不同知识点设置不同的环节来处理,环节多达17个;教学过程中的学科知识逻辑关系紧密,环环相扣,有实验链、问题链、探究链;师生互动充分、形式多样,有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书写方程式后投影展示板书展示等、小组讨论活动、小组合作实验、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等互动形式;本节课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本节课共有9个实验,运用到观察分析、证据推理、对比分类、模型论证等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求实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明显,引导得当,符合二附中“导、讲、练、提”教学模式,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回归化学学科教育。孙校长以本节课为例,指导教师如何将教学心得转化为教学成果,并提出了以本节课为案例进行教学研究的几个方向,如:基于化学学科教育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基于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及如何做课例研究等课题。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在课前进行了集体备课、听课研讨、专家点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名师工作坊交流学习的重要形式,为大学区互助合作、实现教育公平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