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初,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袭,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开学延迟,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了紧急预案“停课不停学”,全体教师即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快学会做直播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备课上课。全体教师在紧张的忙碌中!
就在这时,我校接到雁塔区教育局通知,要求我校承担初三年级各科微课录制任务。短短不到一周时间,老师们需在家录制数目不等的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怎么办?
面对新挑战:年级组长杨晓平带头,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当起教学“主播”,摸索录课技巧,及时与同事分享经验,为录制微课任务顺利完成的打下坚实基础,组长开了好头,老师们信心大增,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向区上交了满意答卷!杨晓平老师也被初三年级老师称为“新晋主播”。
人老不服老,学艺乐滋滋
初三年级55岁以上的同志超过半数,面对新问题,尤其是技术活,接到任务的初期,还真难住了老同志,57岁的姜佩璇老师说:“天哪,我真的都要哭了!”最初可以说是心烦意乱,坐卧不宁。但是当想到“疫情就是命令”, 在特殊时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自己录制的微课能服务更多的学生,就决定把“直播”“录课(微课)”当作一次挑战,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定要迎接挑战,学好这种上课的技术。
面对新挑战,老教师共同的做法:拼!卜萍、赵桂玲虽然经过艰辛努力,掌握了录课技术,但正式录课时,为了追求完美,就反复录制,卜老师最多的一节微课录了30遍,最终完成了录制。虽然辛苦,但她们认为掌握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会了录课的技巧,很兴奋,累且快乐着。赵老师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无法冲向疫情一线,唯有立足岗位,“若有战,召必至!”
党百超老师是年级组的“党哥”,录制微课虽然常常忙到深夜,但他尽职尽责,还帮助其他老师,当老师们表示感谢的时候,他总是说:“与冒着生命危险的逆行者相比,这点苦和累就微不足道,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事迹,除了感动,我只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朴实的话里满是真诚与感动。
周萍老师录制微课时,经常是录完后反复试听,不满意,再重新录,工作到深夜成为常态。尤其当她得知同学科老师有困难无法录课时,主动请求学校由她一人完成。
马冬梅老师白天直播,晚上录微课,昼夜不停地忙。当女儿含泪问:“你把课录的这么完美,是为了什么?把自己累垮了怎么办?”为了什么?“一切为了学生!”这是马老师铿锵有力的回答!正是老师的负重前行,才换来学生们的岁月静好。
有勇气 就会有奇迹
史玉鸽老师认为:我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方面捉襟见肘,常常手忙脚乱,所以私底下没少给同事打电话请教,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这个录课小白竟然爱上了“录微课”!有时甚至还可以当个“老师”,颇为得意!
史老师由于孩子小,微课录制基本都选择在晚上11点半以后,儿子睡去,夜深人静,打开电脑,从容操作,每录完一节课,都是一种幸福的成就感,这种幸福不只是因为自己又获得了一种新技能,更有想象着自己的课能让全雁塔区的孩子们听到的一种成就感。
赵琦老师认为,国家在和死神拼速度,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网络的这端我们引领和陪伴,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这场生与死的竞赛相差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这是最艰难的时候,再苦再难,我也会和所有的老师一样,用我们的方式去服务好我们的学生,站好自己的岗。
米丽老师家里3个人共用1台电脑,为了不影响儿子上课,只能见缝插针制作课件,天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以后。实际操作时又不熟练,手忙脚乱,不断向陈海老师和组内其他老师请教学习,用电话、微信、视频请教学习,终于掌握了这门“崭新”的老技术。
朱来虎老师的爱人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回不了家。为了让爱人安心工作,朱老师承担起了整个家庭事务,在接到录课任务后,他克服困难,主动与陈海老师沟通联系,不断改进技术问题,每录完一次课,他都要进行回放,仔细听,无论是电脑动画,还是语言声音,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都要进行重录,直到满意为止。
这就是我们的初三团队,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关键时刻有家国情怀,爱国情怀,能拿出自己最强的战斗力!这就是我们交大人得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因这场疫情按下的部分暂停键,终会以更优美的旋律继续播放。
为初三老师的精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