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8日,为期一周的第九届学科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各项活动点燃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让校园在春日暖阳中焕发出了更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乘上文史之舟,一同恣肆徜徉。
1.探寻非遗魅力点亮青春之光
非遗文化体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3月24日下午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活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心田









校园内七大非遗主题体验区吸引了师生的热情参与。在风筝制作区,同学们用竹篾扎骨架、绘彩图,领悟“鸢飞蝶舞”的匠心。扎染体验区,蓝白交织的布艺作品从扎结、浸染到晾晒,重现了“青出于蓝”的千年技艺。漆扇制作区,流动的漆色在水面晕染出独一无二的纹样,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川剧变脸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演员以迅捷手法变换脸谱,配合铿锵音乐声,生动诠释了“变脸如翻书”的绝技魅力。
匠心传技艺 少年悟传承






吹糖人展位前,非遗传承人手持糖稀,吹拉捏塑间,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鱼”跃然掌心。2026届虞梓尧同学感慨:“糖稀在师傅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这手艺需要多少年的沉淀啊!”面塑展区,学生用彩泥捏出各种形态的物品和动物。剪纸展台,精巧的窗花在同学们剪刀翻飞中绽放。政史地教研组组长魏红侠老师表示:“通过动手实践,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非遗知识,更理解了'匠人精神'的深刻内涵。”
文化根脉续 育人谱新篇
活动尾声,同学们手持自制的非遗作品合影留念。德育处副主任杨晓平老师总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当青春身影与传统技艺相遇,文化传承的星火正在校园里悄然点亮。


该系列活动也是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我校也将持续以多元形式,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2.感知天地时节 传承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为引导同学们通过身边的自然物侯来认识和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二十四节气地理相关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学科节期间开展“感知天地时节,传承节气之美”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化作品展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透过这一把把美扇、一幅幅绘画,一片片的书签,充分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功能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的节奏,看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体验到浓郁而悠长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情感。
3.穿越千年 探寻大唐密盒的奥秘
“大唐密盒”知识竞赛

在华夏历史的璀璨星河中,大唐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大唐密盒”知识竞赛引领同学们穿越千年时光,揭开大唐神秘面纱,多维度领略那个盛世的独特风华。

初见大唐:文物、字画与地图中的岁月痕迹。一幅幅唐代文物、字画图片以及地图展现眼前,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站在了大唐的土地上,感受着它的繁华与昌盛。

探秘大唐:知识点选择题中的智慧较量。问题涵盖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考验着同学们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综合掌握程度。通过这一轮比拼,我们对唐代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钦佩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沉醉大唐:诗韵大唐中的浪漫情怀。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贯穿了唐人的生活。竞赛的第三环节“诗韵大唐”,将选手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大唐。这一环节跨越文史,选手们不仅要背诵唐诗,还要理解诗歌的内涵、意境和艺术特色。各选手或脱口而出,或宁静沉思,答题中,主持人、选手及观众互动,热情高涨,高潮迭出。

4. 巧手拼山河 青春展风采
政史地学科节——地理拼图接力赛
开展“行走的课堂”——中国行政区地理拼图接力赛,七年级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用指尖丈量祖国版图。地理拼图接力赛。




“西藏拼这里!”“台湾省是东南方向的粉红色板块!”此起彼伏的提示声与清脆的拼图碰撞声交织,每个班的精兵强将轮番登场,用最快的速度拼好中国行政区划图。一块块拼图,一次次传递,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同学们带着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背负着班级荣誉奋力奔跑,拼凑版图时更是快准狠,争分夺秒、相互协作,34块行政图便在同学们灵活的指尖上迅速归位。地理课本扉页的"一点一线皆河山"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脚,960万平方千米的浪漫,终将由读懂她每一寸肌理的少年守护。








文明长河激荡求知双眸
史论星火点燃思维原野
山海诗篇召唤探索脚步
让我们在学科节中
一同拆解历史经纬淬炼思辨锋芒
跨越时空共赴真理之约